返回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栏目导航
实验室简介 学术委员会 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仪器设备

广西肝脏疾病免疫与代谢研究重点实验室简介

    广西肝脏疾病的免疫与代谢研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21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松青教授担任。重点实验室依托多个重要载体,包括“肝脏损伤与修复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 ”、“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肝脏损伤与修复八桂学者创新团队”等,由临床部分和实验室部分组成,可以开展囊括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全方位的科学研究。

    实验室位于广西医科大学科技楼19层,占地面积超过1300平米,设置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免疫组化室、细胞培养室、SPF级小动物手术室、标本库等。引进了20多种基因敲除小鼠;建立显微外科手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基因组学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等;已经配备包括小动物显微外科手术系统、流式细胞仪、小动物活体成像等大型设备,仪器设备的总价值2500多万元。

    实验室根据肝癌等肝病在广西及东盟国家高发的特点,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减轻肝脏损伤和促进肝脏修复这条主线,凝练了“肝脏损伤与修复应用基础研究”、“肝脏疾病模型与干预研究”及“临床肝胆胰疾病诊疗技术转化”三大主要研究方向。基础研究方面围绕肝脏损伤与修复的补体依赖性机制与调控策略以及新型靶向补体抑制剂研发开展研究,建立了原创性肝脏损伤与修复的补体依赖性机制与调控理论体系,为肝脏疾病的防治提出全新的策略,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临床研究针对临床热点问题,围绕肝癌高危人群筛查与登记、肝癌病人术前诊断、围手术期安全性评估、术中减轻肝脏损伤的关键技术及术后预测病人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肝脏损伤与修复临床转化研究,特别是临床尖端技术肝胆外科微创技术及活体肝移植技术开展和推广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绩:机器人肝切除手术量居全国前2位,获中国达芬奇手术十万例里程碑杰出贡献奖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肝胆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第2个);率先在广西成功开展活体肝移植技术,近3年成功开展了150余例,居全国前列,术后预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造福了一批区内乃至全国的患者及其家庭。

    实验室现有人员48人,其中固定人员40人,流动人员8人。固定人员中高级职称19人,其他职称21人;固定人员中博士28人,硕士11人,学士1人;固定人员平均年龄40.5岁,≤30岁4人,31~40岁18人,41~50岁13人,50~60岁4人,>60岁1人,核心成员年龄、职称及学历结构合理。流动人员中博士8人。成员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西杰出人才1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首批广西医学高层次领军人才C类(卫健委、人社厅等),2019年获得广西医学高层次骨干人才“139”计划领军人才培养(卫生厅),广西杰青1人。

    2021-2023年期间,重点实验室共发表SCI论文62篇,出版著作2部;获授权国家专利8件,专利成果转让1项;获批各级科研项目45项,总经费2353.3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创新争先奖1项。